2014年的互聯網支付的革命
添加時間:2014-10-21 21:31
互聯網支付模式再次掀起革新熱潮。
2014年的互聯網支付,以“搶紅包”開年,由“手機打車”接力,競爭主力是阿里和騰訊,目的在于爭奪移動支付入口。
根據支付寶錢包的數據顯示,今年春節期間,支付寶手機支付超1億筆,手機支付在支付寶支付的占比高達52%;7天內,用手機進行購物、生活繳費、信用卡還款、購買“余額寶”等服務的支付寶用戶超過5000萬人。
微信支付則將銀行卡和微信捆綁在一起,實現商品購買、小額支付和個人收款等功能,并且在發紅包和支付打車費用上與支付寶錢包展開競爭。雖然微信支付與PC端的支付寶相比仍有差距,但其線下優勢明顯,甚至已經改變了不少用戶的使用習慣。
作為新型的互聯網支付手段,京東白條緊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錢包身后,是首款不借助任何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、面向個人的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。京東白條雖是首款互聯網信用支付產品,卻不是信用支付模式的最早踐行者,電商早就嘗試了該種支付方式,如去年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醞釀中的虛擬信用卡。
無論是京東白條,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錢包,這些新興的互聯網支付手段有兩個共同點:便捷和服務費低。同樣的,它們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或信用風險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。
再者,結合阿里難產的虛擬信用卡情況來看,京東白條也有可能出現與銀監會規則不相符而難產的情況,其發展路途并不明確。
總的來說,互聯網支付模式正逐漸多樣化,從“手機打車”的補貼戰中更反映出移動支付與應用場景的結合,已成為占領移動支付市場的決定性因素之一。
當龐大的線上線下支付市場都受到新型互聯網支付模式的沖擊時,傳統的金融支付模式不能再“傳統”.如何基于新型的移動支付工具,打造銀行自己的移動金融生活平臺,是銀行在互聯網、電商與金融的高速融合中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。
在這種情形之下,銀行需增強自我革新意識,依托傳統線下收單機構自身的優勢和資源,與移動終端結合起來,通過移動銀行App或微信銀行等渠道發揮移動支付與手機終端之間的作用,為客戶的衣食住行、娛樂、借貸和投資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銀行相應的產品與服務,體現絲毫不遜色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便捷與高效。